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-国内聚焦-资讯-生物在线

德国专家批评中国大学教材滞后

作者: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12-02-02T00:00 (访问量:3477)

日前,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在华举行,教育问题的伤疤再被揭起,而此次中国高校教材滞后成了炮轰的焦点。“大学里的教材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!”“德国企业很头疼,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中国新员工”等话题,接连成为专家毫不避讳的“妙语”。
德国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·利兹在接受《法制晚报》专访时表示,学生太被动、父母太娇惯,教授讲课照本宣科几十年,中国的实用型大学要想和德国的大学相媲美还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。并称这种高等教育应该有个根本的改变。
学的知识跟不上技术发展
麦可思HR信息管理咨询公司总裁王伯庆表示,国内大学的教材严重滞后。根据麦可思调查发现,许多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就业,与他们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并不吻合,分析其中的原因,王伯庆认为,关键就是大学里教授的一些知识完全跟不上技术的发展。
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·利兹则称,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“知识脱节”问题让人头疼。
“我们德国的企业很愿意到中国来投资,但就有一个头疼的问题,必须要从头开始培训新员工。所以,我们德国的企业,每到一个地方,就要建立一个很大的培训基地。”他说。
中国工人足够多 缺的是工程师
“18年前,我第一次在中国给学生上了第一堂课,当时学生对于这种完全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的上课方式很是兴奋。但是直到现在,我再来上课,他们还是不习惯在课堂上担当主动的角色。”约阿希姆·利兹告诉记者。
约阿希姆·利兹说,学生可以从老师口中得到所有的授课内容,如果没跟上老师,他们还能从教科书上找到每个字。学生自然不会自己做什么事了。他们只是在被动地消化,这不是一个好方法。
“学生没有锻炼的机会去解决问题。他们学到的只是重复特别的解决方法。这在学习过程中完全是一个被动的角色。”
约阿希姆·利兹认为,如果一个问题已经解决了,也就不需要工程师了,而是更需要工人。“在中国,已经有足够多的工人,但是没有足够多合格的工程师。”
德国没有完整教科书
约阿希姆·利兹告诉记者,在德国,学生必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,而且担任主动的角色。
在德国,学生没有一本完整的教科书。所有知识都是教授在讲课时的内容,学生必须每时每刻地跟上老师,有一些教授,甚至不给学生任何讲稿,学生必须自己记笔记。
在德国的大学,老师教学生的是解决问题时的基础知识,而不是解决方法。学生自己首先要找到解决方法,然后教授才和学生一起讨论结果。在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中,学生是主动的。
缺乏外企技能
《福布斯》杂志早前曾指出,中国大学生毕业即失业,许多大学生走上流水线,不是因为白领工作机会匮乏,是因为他们不合格。在华跨国公司最大的烦心事儿就是如何找到合格的人才。
对此,中国国际工商学院助理教授葛定昆告诉记者,英语确实是中国大学生进外企最大的拦路虎,它“抹杀”了近60%的中国大学毕业生。尽管我国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学英语,但真正能用英语工作的却很少。
张丽宾在接受法制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的基础教育还是很好的,知识掌握得很扎实,基本逻辑思维很强。不过,他们可能学得很好, 但从小没有实践的机会,所以在实践中就会存在一定问题,教材中应多加实践内容。

来源:中生网

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商家主页

地 址: 上海市杨浦区民京路658

联系人: 陈小姐

电 话: 13788942867

传 真:

Email:13788942867@126.com,kanubio@126.com

相关咨询
ADVERTISEMENT